規劃摘要

規劃內容規畫摘要區域性部門計畫

壹、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

(一)加強自然棲地與綠地保育
1.依循區域發展計畫整體策略,將自然生態棲地區分為「核心自然棲地」及「次核心綠地」,其中核心自然棲地乃以生態敏感地區為主,原則上不宜開發,任何之工程行為應有具體之生態補償措施;次核心綠地則屬較接近都會地區之山坡地,因近來氣候變遷造成極端氣候之影響,對於土地利用之安全標準有提昇之必要,故針對都市鄰近綠地應加強考量其雨水滯留與減少地表逕流之功能,如可規劃作為景觀滯洪池、具防災功能之生態綠地。
2.對於河川流域治理兼顧安全、生態與環境景觀,如對於上游集水區土地以水土資源保育觀點禁止不當開發使用,中游地區則依其週遭土地使用型態(農地、住宅區等)加強污染物管制,下游地區則著重於易致災地區防洪管理、河岸空間規劃及河口濕地維護等工作。
3.海岸地區以維持自然海岸線比例不再降低為原則,並透過改善漁港整體環境、加強保安林之經營管理,進行海岸景觀整建,復育海岸新生,以回復海岸美麗自然風貌。
4.現有林業用地與現供林業使用土地應避免變更為其他使用。
5.對於已造成嚴重污染及生態失衡之地區儘速進行環境復育。
(二)研擬生態棲地維持原則,以利生態多樣化
1.配合現有地形地貌與開發狀況進行評估,保留並建構區內生態廊道,避免造成生態棲地之破壞及聯貫性。
2.配合發展強度調控分區規劃之開發方式,降低人為活動對周邊生態系統之影響,維護開發地區內生物多樣性之特質。
3.大面積綠地的規劃保留,且與各綠地間進行串連,使綠色廊道的規劃成為影響市民生活品質的關鍵。
4.維持現有林業用地與現供林業使用土地,且透過政策輔導與取締降低中高海拔山區之開墾面積,俾對於臺中市之民生用水品質與國土安全有所助益。
(三)建構河川生態廊道與海岸保護
1.河川生態廊道治理應兼顧安全、生態與環境景觀,以流域為單元,完整串連上、中、下游地區,並對易致災地區加強規劃,系統性推動防洪措施及設施,系統性推動防洪措施及設施,從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滯洪池等整體水系思考,推動流域上、中、下游,以至海岸地區之整體規劃及綜合治水。
2.加強河川污染管制及改善河川水質,辦理區域排水整治及親水環境營造。
3.依據重要水產資源地區、珍貴稀有動植物地區、特殊景觀資源地區、重要文化資產地區、重要河口生態地區及其他依法律規定應予保護地區等特性,界定為海岸保育地區。
4.現況為自然海岸、重要海岸濕地或沙丘地景之地區,非經特殊國防需要或必要之重大交通建設,不得破壞原始海岸或影響海岸自然生態。
5.推動濕地零損失政策:以「原地保存」為原則,如有特殊情形者,始得易地復育,同時推動濕地保育公益信託。
6.積極推動海洋與海岸復育工作:長期有效地調查、蒐集、監測和管理如海洋污染、海岸侵蝕、資源評估和棲地保育等必要資訊,供海洋相關規劃管理之參考,並進行海洋資源保育(如:河川與海洋水質改善、河口保育、海岸防風林與紅樹林保育、沙丘地形保護等)。
7.依據海岸法與中央主管機關之指導,評估劃設海岸防護區可行性,並配合推動相關海岸防護計畫與治理。
(四)順應節能減碳政策趨勢與各區特性,研擬不同推動策略
1.為達成短期及中期之減碳目標,研擬6大旗艦計畫,包括「智慧型交通運輸系統計畫」、「全回收零廢棄再利用計畫」、「風光共構綠建築計畫」、「低碳旅遊行動計畫」、「大宅門特區旗艦計畫」、「全民綠生活實踐計畫」等。另為配合低碳城市計畫之推動,得訂定相關自治條例或法令規定以規範之。
2.應建立「智慧型交通運輸系統」,逐步導入完善的大眾運輸路網,並進行減少私人運具使用之整體規劃、運具管理策略及提升道路服務水準之系統檢討等。
3.海線風場條件優異,大安區及大甲區沿海已建置大規模風力發電機組群,且與當地濱海之高美濕地,結合成一聞名全國之景觀。為進一步利用此一特色,並充分利用沿海優越之風場條件,建議海線區域建立再生能源發展示範區。
4.配合環保署的「能資源利用區域性示範計畫」,並聯合臺中火力發電廠、中龍鋼鐵、關連工業區、臺中港加工出口區、及其周邊之小型社區共同發展成一個區域型能源中心,中長期則將該區域型能源中心擴大至梧棲區及龍井區,使得更多的市民能享受到區域型能源中心所帶來的好處。
5.將文山焚化爐及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二期整合成區域型的能源中心,由文山焚化爐提供廢熱,再將其轉換成冷、熱及電力三種能源,以供給精機園區二期開發及營運時之需求;另思考將操作營運公司進行統整的可行性,期使此能源中心的營運能一併納入操作營運公司的業務內容,以有效的成為一完整的區域能源中心。
6.訂定減碳量化目標,整合各局處資源,落實推動節能減碳,建構低碳城市;並以西屯區為低碳示範城市,推廣「高淨污、高固碳」樹種與宣導淨化空氣污染能力及碳吸存樹種分級理念,進行植樹綠化。
7.掌握轄內污染現況地圖,有效管制污染排放量,推動固定源、移動源及逸散源等管制,加強水污染源稽查管制與土壤污染整治。
8.以環保建材、環境友善的工法及綠能逐漸取代傳統能源之方法進行營運中之垃圾掩埋場設施改善,並致力於已封閉掩埋場區環境綠美化工作,建構環保生態園區,達到整建環保設施成為低碳生態環保教育之場所目標。持續進行文山垃圾掩埋場復育公園環境綠美化工作並打造神岡垃圾掩場成為環保生態教育園區。

貳、產業發展
(一)維護優質農業環境

1.經農業主管機關指認之優良農業所在地區,未來應以劃設為特定農業區為原則,確保農地不受侵蝕與破壞或污染。
2.與農業主管機關配合,協助各地小型之有機、無毒農夫假日市集之成立,以利產銷管道暢通,減少食物運送里程與碳足跡。
3.短期指認農業發展區與制訂管理策略
(1)配合農業主管機關之優良農田劃定作業,落實「農地分級分區管理」,將農地資源予以分區,作不同等級之管理。
(2)減縮農業使用分區內之可容許使用項目,回歸與農業使用與生態有關之使用。
4.中長期配合100年臺中市農地資源空間規劃案成果,考量產量、產質、生產條件及區位等條件規劃特定農業經營區。
5.規劃建設亞太花卉拍賣中心。
6.透過推動休閒農業,輔導農業轉型及多元化經營,以活絡農村經濟,俾利提高農民所得。另辦理農民健康保險業務及老年農民福利業務,落實服務農民政策。
7.辦理農業用地利用與管理、容許使用、變更編定使用、違規使用稽查及取締等工作。

(二)強化在地既有產業之優勢

1.配合既有臺中工業區之基礎,擴大結合後續規劃推動之臺中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之資源,發展精密機械、光電、生化與航太等中部優勢科技產業,並藉以將臺中科學園區、臺中國際機場、臺中港和中港路金融圈建構成「黃金三角發展區」。
2.工具機業(MT)應與資通等高科技業(IT)跨業聯盟,從促進產業在空間上的群聚(Clustering)效應:如降低進入科學園區之門檻,到產業聯盟機制與平台之建立、強化資通設備之基礎建設及運輸物流等,皆可促進既有產業之競爭力。
3.產業技術的傳承與提升需仰賴技職體系的健全,除正統的教育體系外,建議應與產業發展主管機關配合,尋求合適區位打造臺中成為全球華人企業及臺商企業之教育訓練或員工培訓之基地,透過產學合作之方式,打造臺中成為全球華人服務與文創產業之知識(Know-How)傳承的寶庫或成立科研中心。
4.因應國際及兩岸情勢之變化,應結合日商企業之技術及我國所處地緣與文化之優勢,利用機會提升我國工具機業在中國及全球市場之規模與位階。
5.短期應重新查核、檢討未登記工廠是否有排污等危害周遭環境的情事,並基於公平與使用者付費原則,優先加強相關施政宣導與增設產業園區後,再落實取締地主之違規行為,以維護周邊生活、生產之安全;對於「工廠管理輔導法」所載97年3月14日以後才出現之違規使用行為應嚴格取締。
6.中長期繼續依循「工廠管理輔導法」,在不影響糧食安全與農地資源之原則下,建立未登記工廠輔導機制;如地主無土地變更合法化之意願,建議應積極依相關法令(如:建築法、環保法、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等相關法令)取締,並強制要求地主回復農業使用或造林。
7.專案檢討都市計畫工業區與毗鄰土地(如:豐原、潭子、大雅、神岡、大里草湖與太平都市計畫工業區、臺中港關連工業區與周邊農業區等)及其他尚未開發、開闢率偏低或工業區內建築物比率偏低之工業區等,未來整體開發之可行性。
8.評估利用公有土地(如:新田營區、車籠埔營區等)、樹王地區與清泉崗機場附近地區等地區、都市計畫農業區(如:豐原交流道附近特定區、大里草湖與太平等)、烏日溪南地區與大里東西湖等新增產業園區(含農工混合使用園區等)之可行性。

(三)掌握會展與觀光產業之契機

1.因應會展旅遊與獎勵旅遊之新觀光型態,將會議展覽服務業列為重要新興發展產業,提升臺中大型專業會議展覽設施之能量,並進行會展人才之培育,建構完整產業鏈。
2.結合周邊縣市觀光資源及臺中地區多元之特色旅店、觀光飯店及不動產業、旅遊業等,打造臺中成為亞太華人會議旅遊首選之都,以擴大都會核心地區之觀光來源。
3.提升農業產值,發展休閒農業。
4.中長期建構便利易及之交通系統,促進人潮流動往來,活絡商業。

(四)整合觀光資源,並以文化創意為主軸

1.原臺中市區擁有豐富之人文歷史資產,應結合綠色運輸、文創產業、新型態服務業等,塑造既有歷史卻又充滿創新氛圍的臺中魅力,吸引不同觀光族群(如背包客);且由於新市政中心與中港軸線已儼然成形,應結合周遭區域構成多核心之空間體系,進行區域觀光資源整合與遊憩空間規劃,塑造鮮明之臺中城市意象。
2.應結合在地高品質農產品、文化創意與休閒觀光的服務產業型態,開發成為旅遊亮點(如:新社、東勢一帶),同時應發展便捷的大眾運輸設施與創新管理營運思維,利用鐵路高架化系統及高架化後空出的地面空間,將點狀景點串連成線,例如:提供日趨盛行的各地自由行消費者便於使用自行車租借系統或公共運輸系統,得以悠游於臺中市的山、海、屯、都各地之間。
3.輔導商圈發展,打造觀光休閒娛樂文化城,藉由推動經濟部魅力商圈計畫,協助商圈特色建立,檢討都市計畫市場用地與輔導傳統零售市場轉型,將營運不佳之市場委外經營,以強化市場競爭力;另辦理臺中市政府「地方產業創新推動計畫」(地方型SBIR)。

(五)配合海空雙星自由港發展相關產業與設施

海空港周圍土地建議可朝下列方向發展:
1.(低溫)物流中心與貨物拆轉中心:除設置貨物拆轉中心外,基於中部地區農產品種植產量多,且有多種蔬果、蘭花或切花外銷至大陸或是其他國家,可投資興建現代化之中小型低溫物流中心,將臺中機場打造成我國農特產品出口的集散及轉運站。
2.設置航太工業專區與航空維修中心。
3.發展大型休閒購物專區與濱海遊憩區:大型室內購物精品街、暢貨中心(Outlet center)、電影院、室內遊憩場館。
4.配合中臺地區花卉產業,設置花卉拍賣中心。
5.發展會展產業(Meeting, Incentives, Conventions, and Exhibitions, MICE):會展產業是目前世界各國致力於拓展海外市場、進而導入外部資源刺激國內發展之際的明日新興產業,除可披澤周邊產業之外,更能帶動觀光旅遊業之發展;會展產業更是接軌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將可提升我國產業之國際知名度,更可刺激經濟景氣。
6.利用陸海空三港的發展利基與區域優勢,除配合前述物流中心與貨物拆轉中心設置,引入物流相關產業外,建議配合周邊關連工業區發展與自由經濟示範區之規劃,適度引入ICT、醫療、觀光及農業加值等相關產業。

(六)配合海空雙港與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強化產業競爭力

1.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第一階段(特別條例公布前、經濟建設委員會規劃)
(1)智慧運籌部分以現行自由貿易港區(桃園航空城、蘇澳港、基隆港、臺北港、臺中港、高雄港等五海一空)之「境內關外」為核心,透過前店後廠委外加工、多國拆併櫃等,結合鄰近園區先行同步推動,在北、中、南地區自然形成聚落。
(2)產業合作以南港、高雄、臺中等軟體園區為主,主要係對日推動智慧財產權之合作與對陸(以面板、汽車等為主)推動特區對特區產業合作。
(3)農業加值以現行自由貿易港區(五海一空)與屏東農業生物科學園區為主,藉由農民契作、進口原料加值等作為,發展新價值農業鏈。
2.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第二階段:考量地方稟賦、設置效益、發展腹地、交通便捷等原則增設園區,由中央規劃或地方申設方式辦理。而依據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規劃,臺中市主要申請區位鄰近臺中港與清泉崗機場,包括甲南地區、關連工業區與其周邊地區。
 

參、運輸發展

(一)發展海空聯運,形塑海空雙星自由港

1.以臺中市為兩岸間「人流」、「物流」的主要出入口,人流的部分包含商務客、一般觀光團客及散客等,做為連結南北核心的人員海峽門戶,同時並創造流動的「人」願意在臺中市停留、觀光的消費環境;「物流」則爭取除高雄港以外的貨物在臺中港裝卸,另並利用自由貿易港區轉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契機,結合臺中市本地既有產業優勢,創造雙贏的發展機會。另爭取與中國部分城市定期客運航線,如:重慶、青島等,以與桃園國際機場、松山機場有所區隔。
2.臺中港與臺中機場直線距離僅約9公里,適合發展「海空聯運」(海空複合運輸),惟目前臺中機場尚無貨運航廈(站),無法提供貨運服務,因此還不能與臺中港進行貨物的複合運輸服務。若能儘速設置臺中機場貨運場站設備,將「自由貿易港區」之分裝、加工、加值及轉運等功能納入考量,則臺中機場與臺中港將有機會扮演供應鏈的一個節點,分別負擔原料、半成品或成品之運送服務。
3.配合臺中港廣大的腹地,設置貨物拆轉中心。貨物拆轉中心係指將各港口欲送至他港口而數量不足成櫃之貨物先送抵拆轉港口,而拆轉中心之工作即在將這些混在櫃內之貨物分群,再依欲送達地點併櫃後以整櫃方式運抵該國。
4.成為港閩臺粵(KFTK)超級經濟圈的樞紐港(hub):臺中海空港擁有很好的地理位置,在擴大海空港的硬體上的服務容量與增加對外國際航線航班,將可發展為KFTK超級經濟圈之樞紐港,無論是將對岸的旅客與貨物運送到臺灣,進行旅遊或加工後,可轉運至世界各地或回對岸,或是將世界各地的旅客與貨物送至臺灣旅遊和銷售,或轉運至對岸進行旅遊與銷售。
5.配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刻正辦理之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擬透過進一步之自由開放,以吸引投資與國際接軌,提昇經濟成長和產業轉型升級之新動能,及創造更多高端就業機會。

(二)打造中臺交通轉運中樞門戶

1.臺中港及清泉崗機場定位為兩岸交通門戶,包括直航包機或郵輪商務觀光,皆可以臺中為交通中樞,透過高鐵服務至北部及南部。
2.臺中新市政中心、大宅門特區、烏日高鐵特定區、中科特定區、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等皆可由國道1號、國道3號、臺74線等串聯交通服務,成為中臺都會區政治經濟中心,利用臺中港及清泉崗機場與兩岸直航,整合兩岸商務活動。
3.加強高鐵、臺鐵、國道客運等不同運輸系統的分工區隔與運輸機能整合,以國道及高鐵為主軸,城際通勤鐵路、捷運及市區客運為輔助系統。
4.日月潭及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皆是大陸民眾來臺的首選景點,未來結合一程多站的兩岸四地旅遊「大陸內地-港-澳-臺」、臺灣環島郵輪或廈門-臺中等旅遊,皆可將臺中成為觀光旅遊的中樞節點,透過城市外交或旅遊行銷來成為兩岸旅遊的主門戶。
5.建構「兩岸快速+區內快捷」交通服務型式,臺中與福建海西經濟特區建立一小時交通圈,加上由臺中至北高時間,希望建構在1小時商務生活圈內,藉以提升臺中都會區城市競爭力。

(三)提升快道貨流運輸效率,打造高科技產業運輸走廊

1.建構中臺灣高科技走廊是國土發展的主軸,其中也包括推動彰濱工業區綠能產業中心轉型計畫,加上臺中港自由貿易港區、中港加工出口區、中科園區(包括一、二期、后里園區)、機械精密園區等,將能創造群聚的世界級中臺科技走廊。
2.物流因應產業運輸需求而生,而高效率的貨流則賴便捷的快速道路系統串連,由於人流與貨流屬性不同,因此園區的貨流路線應另加規劃,產業園區、國道3號與西濱快速道路的貨流運輸串連應規劃整合,包括:中科園區、臺中港區、國道3號與國道4號、臺16線等,以及中科園區的西南向聯外道路、彰濱工業區的彰濱聯絡道等。

(四)整合運輸系統,提供民眾快捷便利、一路到底的交通服務

1.民眾需要一路到底,無行政界線的整合交通服務,未來應透過下列整合計畫推動,提供民眾快捷便利、一路到底的交通服務:
(1)高快速路網的銜接與整合
結合區域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快速道路應儘速進行跨行政區界線之整體規劃與評估,以因應臺中之交通需求。
(2)軌道路網整合
臺中捷運初步僅核定北屯烏日文心線,雖結合臺鐵高架捷運化,於軌道快捷服務上仍有不足,需藉助其它快捷系統,如快捷巴士(BRT),以形成快捷公共運輸服務路網,並與現有市區公車路網整合,以達雙贏局面。
另配合「臺中地區外圍鐵路環線可行性評估」(草案)(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101年)成果,進行鐵路環線系統之建設。
(3)公車路網整合
合併後的臺中市,在公路客運路線陸續併入市區公車,市區公車路線數將成跳躍式的增加,另配合臺中捷運烏日文心北屯線、臺鐵高架捷運化與快捷巴士(BRT)路網,應進行整體公車路網的總檢討與整合,以提升整體公共運輸效率。
(4)自行車路網整合
目前大臺中自行車道路線總長度約200餘公里,後續建置中及計畫新增約150公里,在積極推動自行車路網建設的同時,亦應透過整體規劃,檢視在以往縣市界上之自行車道串聯課題,透過延伸或改善進行串聯。其次,對於捷運烏日文心北屯線車站、快捷巴士(BRT)車站、高架化後通勤車站、環中路高架化廊帶、主要幹道或通學巷的自行車路網串接,提供自行車的使用空間。
(5)交通資訊平臺整合
藉由未來智慧型運輸系統(ITS)發展,整合相關資源,以及整合臺中市及周邊縣市公車、公路客運動態資料系統,並整合站牌、站位設置,提供民眾完整搭乘資訊。

(五)『對外暢通,對內人本』運輸系統之定位

1.對外「暢通」
(1)提供多元的城際大眾運具選擇(高鐵、臺鐵、長途客運),並興建與市區公車無縫連結的轉運站,以利於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南來北往臺灣各地。
(2)建構層級式的道路路網,利於區域內車輛可就近經由區域外環快速道路迅速連結國道高速公路,避免穿越壅塞的市區道路。
(3)區域內提供便捷的高快速道路通往海運門戶-臺中港,利於貨物能快速地抵達與離開港區,並在港區附近設置自由貿易港區與物流儲運中心,增加船運公司貨櫃船停靠臺中港的外在環境誘因。另推動貨車載貨上船的方式,直接串連對岸廈門等港口,以達兩岸間的快速物流服務。
(4)加速改善大臺中的航空門戶-臺中國際機場硬體建設及周遭道路路網,並增加兩岸包機航點與航班數量,以利於兩岸人民或貨物藉臺中國際機場往來兩岸之間。
2.對內「人本」
「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計畫」之「營造綠色人本及智慧之運輸環境」政策目標,具體發展原則為(1)提升整體公共運輸之使用比率達到40%以上,服務範圍覆蓋率達90%以上人口數;(2)都會區域綠色運輸(公共運輸、自行車、步行)使用比率達到60%以上;(3)運用資訊與管理技術提升既有運輸系統使用效率。在此發展原則下,擬定臺中區域「對內人本」之運輸系統,具體策略包含:
(1)改善市區人行系統,推動寧靜區(Green Zone),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及發展商圈。
(2)積極推動市區內通勤自行車道,改善都市空氣品質,確實發揮節能減碳的效益。
(3)持續推動捷運建設,同時配合中央政策,短期以快捷巴士(BRT)、幹線公車進行服務。
(4)推動公共運輸發展計畫,減少私人運具使用,提升公共運輸使用率,提供多元且彈性的公共運輸服務,如非典型公共運輸服務:需求反應式運輸系統(DRTS)。
(5)將機車定位為接駁運具,短期以減量為目標;長期引導市區機車族移轉至公共運輸,郊區則是鼓勵將燃油機車汰換為電動機車。
(6)小汽車以「需求管理」取代「擁擠改善」,以「擁擠」與「費率」為管理手段。
(7)使用者付費,明訂停車費率優先性,以各運具之外部性,各運具之費率:「小汽車 > 機車 > 電動機車 > 自行車」;不同類型的停車場費率也不一樣,依據其外部性,停車場費率「路邊 > 路外」。


註:本案尚屬規劃草案階段,相關資料仍會調整變更,僅供參考。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