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摘要

規劃內容規畫摘要空間構想與城鄉模式

一、建構環行城市

     縣市合併後之30處都市計畫區可視為都市活動密集區域,其大致上呈現U字型的接連性空間分布。為了使有限資源能有最佳使用效率,並避免「核心-邊緣」的落差產生,提出「環行城市」的概念,利用既有道路路網(臺3線-臺1乙線-臺1線-縣132-臺13線-臺3線)與未來的大眾捷運運輸路網,形成大臺中的生活核心交通環,藉由環狀運輸,讓市民快速往返各都市活動密集區。
環行城市示意圖

  二、重新劃分空間治理區塊

   以兩山(大肚山脈、頭嵙山脈)、兩河(大甲溪水系、烏溪水系)及其所建構的生活圈為基礎,從「山.海.屯.都」之視野重新審視空間治理區塊劃分之合理性,建議將豐原、潭子、大雅、神岡、大里、太平等地區納入都心範圍,將原本大肚山南北向之產業走廊轉變為以主要核心都市發展區為中心之產業環帶,並以可發展之腹地空間整體調控都心成長壓力,藉由原臺中市與豐原雙成長極結合之乘數效果,全面帶領山、海、屯區共同成長。

 三、建構串連生活圈的軌道運輸系統

   在大眾運輸策略方面,建議應跳脫運量與財務的迷思,利用現有路軌的基礎,增闢大甲至后里的銜接路軌,恰可形成一橢圓形的路網,並配合臺鐵捷運化計畫,讓臺中都會區的大眾運輸服務系統,在短時間提升其效能,長期可結合大眾捷運系統願景路網及自行車道系統之建構,成為提供低耗能交通系統之都市。
巴洛克環線示意圖

 四、引入新的成長動能

1.將臺中市形構成為海峽交流的主要通道

   以臺中市為兩岸間「人流」、「物流」的主要出入口,人流的部分包含商務客、一般觀光團客及散客等,做為連結南北核心的人員海峽門戶(「北進-中出」、「南進-中出」或「中進-南/北出」),同時並創造流動的「人」願意在臺中市停留、觀光的消費環境;「物流」則爭取除高雄港以外的貨物在臺中港裝卸,另結合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推動,利用臺中市本地既有產業優勢,創造雙贏的發展機會。

2.透過首都機能分散或吸納國家級設施進駐契機,帶動地方發展

   建議在臺中市尋覓適合的空間做為官署、國會中遷或國家級設施的新落腳地,如:高鐵車站附近的公有土地、成功嶺、原臺中市舊市區等,透過行政機關與國家級重大設施的進駐,增加相關就業人潮與機會,帶動地區發展。

五、透過都市計畫縫合與整併,進行用地與密度調控

  在確認區塊劃分與交通運輸系統後,依據各區情形針對各都市計畫區辦理都市計畫縫合與整併。短期在成長管理上,除了透過產業園區設立與TOD模式,整體調整發展密度外,並能公平而有效率的分派公共建設資源,減少行政資源浪費;長期則配合以屯區腹地結合高鐵車站周邊吸納國家級設施進駐,創造新的成長動能。另海線及山脈地區則依據相關計畫之指導,分別以產業軸帶發展及環境保育與觀光休閒為主。

都市計畫整合建議示意圖
註:本案尚屬規劃草案階段,相關資料仍會調整變更,僅供參考。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